ATCC菌种的保藏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需要合理温度以及特定的地方。因此,在保藏之前,需要了解一下它的保藏方法以及保藏中心。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保存该菌种。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ATCC菌种的保藏方法以及保藏中心,一起来看看吧。
ATCC菌种不同的保藏方法有哪些?
1、传代保存法
有些微生物当遇到冷冻或干燥等处理时,会很快死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传代培养保存法。
传代培养就是要定期地进行ATCC菌种转接、培养后再保存,它是最基本的微生物保存法,例如酸奶等常用生产菌种的保存。
2、液体石蜡覆盖保存法
该法较前一种方法保存ATCC菌种的时间更长,适用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需氧细菌等的保存。此法可防止干燥,并通过限制氧的供给而达到削弱微生物代谢作用的目的。
其具有方法简便的优点,同时也适用于不宜冷冻干燥的微生物(如产孢能力低的丝状菌)的保存,而某些细菌不宜采用此法进行ATCC菌种保藏。
3、悬液保存法
即使微生物混悬于适当溶液中进行保存的方法。常用的有:
蒸馏水保存法:适用于霉菌、酵母菌及绝大部分放线菌,将其菌体悬浮于蒸馏水中即可在室温下保存数年。本法应注意避免水分的蒸发。
糖液保存法:适用于酵母菌,如将其菌体悬浮于10%的蔗糖溶液中,然后于冷暗处保存,可长达10年。除此之外,也可使用缓冲液或食盐水等进行保存。
4、冷冻干燥保存法
它的原理是首先将微生物冷冻,然后在减压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从菌体中除去大部分水分后,细胞的生理活动就会停止,因此可以达到长期维持生命状态的目的。
该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微生物ATCC菌种(包括噬菌体和立克次氏体等)的保存。
国内的菌种保藏中心有哪些?
1、CGMCC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成立于1979年,中心设立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以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机构。
1995年获得布达佩斯条约国际保藏中心的资格,是我国唯一同时提供一般菌种资源服务和专利生物材料保存的国家级保藏中心。
目前保存各类微生物资源超过5000种,46000余株,用于专利程序的生物材料7100余株,微生物元基因文库约75万个克隆。
2、CMCC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建立于1979年,目前挂靠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为国家级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亦是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的参建单位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加入世界菌种保藏联合委员会(WFCC)。CMCC在中检院设有钩端螺旋体、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氏菌、布氏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绿脓杆菌等专业实验室。
3、CIC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建于1953年,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核心单位,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全国工业微生物资源的收集、科学普及与交流培训。
4、CCTCC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1985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专利微生物保藏机构,受理国内外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
CCTCC保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真菌、单细胞藻类、人和动物细胞系、质粒和基因文库等各类微生物(生物材料/菌种)。
5、ACCC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成立于1979年,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负责全国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保藏、供应及国际交流任务。
目前库藏资源共计603属,2199种,11970株菌种,约30万份。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ATCC菌种的保藏方法以及保藏中心介绍,看完以后大家如果有疑问的话可以联系我们公司。